5. 崑崙山子牙下山

崑崙山玉虛宮拿闡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門下十二弟子犯了紅 塵之厄,殺罰臨身,故此閉宮止讓。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 故此三教並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 ;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嶽,步雨興 雲善惡之神。此時成湯合滅,周室當興,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 姜子牙享將相之福,恰逢其數,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 間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一日元始天尊坐八寶雲光座上,命白鶴童 子:「請你師叔姜尚來。」白鶴童子往桃園中來請子牙,口稱:「師 叔!老爺有請。」子牙忙至寶殿座前行禮曰:「弟子姜尚拜見。」天 尊曰:「你上崑崙幾載了?

」子牙曰:「弟子三十二歲上山,如今虛 度七十二歲了。」天尊曰:「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 福:成湯數盡,周室當興。你與我代勞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為將 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處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 拾下山。」子牙哀告曰:「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歲月,今亦修行有 年;雖是滾芥投針,望老爺大發慈悲,指迷歸覺。弟子情願在山苦行 ,必不敢貪戀紅塵富貴,望師曾收錄。」天尊曰:「你命緣如此,必 聽乎天,豈得違拗?」子牙戀戀難捨,有兩極仙翁上前言曰:「子牙 !機會難逢,時不可失;況天數已定,自難逃躲。你雖是下山,待你 功成之時,自有上山之日。」子牙只得下山,收拾琴劍衣囊起身,拜 別師尊跪而泣曰:「弟子領師法旨下山,將來歸著如何?」天尊曰: 「於今下山,我有八句偈子,後日自有應驗:

『一十年來窘迫鄉,耐心守分且安然;磻溪石上垂竿釣,自有高明訪子賢。 輔佐聖君為相父,九三拜將握兵權,諸侯會合逢戊申,九八封神又四年。』」

天尊道罷:「雖然你去,還有上山之日。」子牙拜辭天尊,又辭 眾位道友。隨帶行囊出玉虛宮。

評論

每一個宗教的修行一般分成兩個階段﹕消極與積極。首先﹐修道者要找一個靜謐偏僻的地方來避躲塵世﹐去反省關於宇宙里有形和無形的原理﹐思索人生去尋找出天與地之間的道理。他們經常克制自己﹐修身養性及實行很多複雜和困難的修行﹐ 有時他們好像是自毀身體﹐或使用某個方法去尋求省悟﹐而令世人覺得他們很瘋狂。這是一個離開世俗的階段﹐ 也是修行者在學道及修道過程中 所要經歷之消極的心情﹐在這種消極階段中﹐他們否認現實生活。禪師陳述這階段為﹕河不再成河﹐山不再成山。

在修行 者極端的否認和脫離現實下﹐他們希望得到涅槃 (天堂﹐解脫), 然而修行者逐漸地理解到﹐修道不在於否認這個世界及人生﹐不在於自我毀滅來尋找精神的價值﹐不在於有善以否認惡﹐不在於將荷花脫離泥潭。從雙重性的理論中﹐他們了解到生命在人死後仍然會持續﹐在靈魂出蹺的過程中﹐他們已經領悟了安樂﹐在深念冥想的過程中﹐他們曾經在天堂和極樂涅槃停步過﹐他們也親眼看到道的奧妙﹐他們確定地和直覺地感受到了精神生活。人們認為他們是得道和達道者﹐因而得到不同的名稱﹐如﹕聖人﹐阿羅漢﹐佛等等。

由這些親身經驗或體驗﹐得道和達道者在生活中過得安心,他們已不再害怕死亡會導致他們的生命旅程被結束﹐他們不用再擔心沉溺于過份憂慮﹐愚蠢﹐循環或混亂的短暫人生當中﹐他們平靜地踏進人生的旅途﹐接受著人生中不可預測的變化。他們傳達著自己對道的領悟﹐也樂於幫助人。他們不像那些無知的人們生活在憂慮﹐恐懼﹐愚蠢的人生中﹐他們也悲哀歡樂。從親身對宗教所指的涅槃世界有所領悟後﹐他們吃喝﹐休息﹐工作﹐生活豁達和解脫﹐因為他們已經超越生死的境界。他們躲避塵世一段時間之後再返回世間來造福世間。這是人們常說下山的真正意義和禪師所說的山還是山﹐河還是河

修成正果者不但不會離開世俗﹐反而會繼續造福人群﹐他們沒有私慾和野心﹐只是跟隨天意﹐這被稱為積極的階段或大乘佛教的實行 煩惱是菩堤的起因”, “生死是涅槃”,”佛法不離世間法這些都是完整的事實陳述。

Kinh sách được đăng trên trang này là do vutruhuyenbi.com giữ bản quyền hoặc được sự ủy nhiệm hợp pháp của người giữ bản quyền.
Mọi bản sao, trích dẫn hay dịch thuật kính xin quí vị giữ nguyên bản, đề rõ nơi xuất xứ khi phổ biến vô vụ lợi

Bản quyền Copyright © 2008 www.vutruhuyenbi.com. Mọi vấn đề khác, xin liên hệ: matgiao@yahoo.com

DMCA.com Protection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