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崑崙山子牙下山
」子牙曰:「弟子三十二歲上山,如今虛 度七十二歲了。」天尊曰:「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 福:成湯數盡,周室當興。你與我代勞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為將 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處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 拾下山。」子牙哀告曰:「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歲月,今亦修行有 年;雖是滾芥投針,望老爺大發慈悲,指迷歸覺。弟子情願在山苦行 ,必不敢貪戀紅塵富貴,望師曾收錄。」天尊曰:「你命緣如此,必 聽乎天,豈得違拗?」子牙戀戀難捨,有兩極仙翁上前言曰:「子牙 !機會難逢,時不可失;況天數已定,自難逃躲。你雖是下山,待你 功成之時,自有上山之日。」子牙只得下山,收拾琴劍衣囊起身,拜 別師尊跪而泣曰:「弟子領師法旨下山,將來歸著如何?」天尊曰: 「於今下山,我有八句偈子,後日自有應驗:
『一十年來窘迫鄉,耐心守分且安然;磻溪石上垂竿釣,自有高明訪子賢。 輔佐聖君為相父,九三拜將握兵權,諸侯會合逢戊申,九八封神又四年。』」
天尊道罷:「雖然你去,還有上山之日。」子牙拜辭天尊,又辭 眾位道友。隨帶行囊出玉虛宮。
評論
每一個宗教的修行一般分成兩個階段﹕消極與積極。首先﹐修道者要找一個靜謐偏僻的地方來避躲塵世﹐去反省關於宇宙里有形和無形的原理﹐思索人生去尋找出天與地之間的道理。他們經常克制自己﹐修身養性及實行很多複雜和困難的修行﹐ 有時他們好像是自毀身體﹐或使用某個方法去尋求省悟﹐而令世人覺得他們很瘋狂。這是一個離開世俗的階段﹐ 也是修行者在學道及修道過程中 所要經歷之消極的心情﹐在這種消極階段中﹐他們否認現實生活。禪師陳述這階段為﹕”河不再成河﹐山不再成山。”
在修行 者極端的否認和脫離現實下﹐他們希望得到涅槃 (天堂﹐解脫), 然而修行者逐漸地理解到﹐修道不在於否認這個世界及人生﹐不在於自我毀滅來尋找精神的價值﹐不在於有善以否認惡﹐不在於將荷花脫離泥潭。從雙重性的理論中﹐他們了解到生命在人死後仍然會持續﹐在靈魂出蹺的過程中﹐他們已經領悟了安樂﹐在深念冥想的過程中﹐他們曾經在天堂和極樂涅槃停步過﹐他們也親眼看到道的奧妙﹐他們確定地和直覺地感受到了精神生活。人們認為他們是得道和達道者﹐因而得到不同的名稱﹐如﹕聖人﹐阿羅漢﹐佛等等。
由這些親身經驗或體驗﹐得道和達道者在生活中過得安心,他們已不再害怕死亡會導致他們的生命旅程被結束﹐他們不用再擔心沉溺于過份憂慮﹐愚蠢﹐循環或混亂的短暫人生當中﹐他們平靜地踏進人生的旅途﹐接受著人生中不可預測的變化。他們傳達著自己對道的領悟﹐也樂於幫助人。他們不像那些無知的人們生活在憂慮﹐恐懼﹐愚蠢的人生中﹐他們也悲哀歡樂。從親身對宗教所指的涅槃世界有所領悟後﹐他們吃喝﹐休息﹐工作﹐生活豁達和解脫﹐因為他們已經超越生死的境界。他們躲避塵世一段時間之後再返回世間來造福世間。這是人們常說“下山”的真正意義和禪師所說的“山還是山﹐河還是河“。
修成正果者不但不會離開世俗﹐反而會繼續造福人群﹐他們沒有私慾和野心﹐只是跟隨天意﹐這被稱為積極的階段或大乘佛教的實行 。”煩惱是菩堤的起因”, “生死是涅槃”,”佛法不離世間法”這些都是完整的事實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