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崑崙山子牙下山

崑崙山玉虚宫拿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 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让。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 故此叁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叁等,共编成叁百六十五位成神 ;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叁山五嶽,步雨兴 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 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 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一日元始天尊坐八宝云光座上,命白鹤童 子:

请你师叔姜尚来。」白鹤童子往桃园中来请子牙,口称:「师 叔!老爷有请。」子牙忙至宝殿座前行礼曰:「弟子姜尚拜见。」天 尊曰:「你上崑崙几载了?」子牙曰:「弟子叁十二岁上山,如今虚 度七十二岁了。」天尊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 福:成汤数尽,周室当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 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 拾下山。」子牙哀告曰:「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今亦修行有 年;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 ,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师曾收录。」天尊曰:「你命缘如此,必 听乎天,岂得违拗?」子牙恋恋难捨,有两极仙翁上前言曰:「子牙 !机会难逢,时不可失;况天数已定,自难逃躲。你虽是下山,待你 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子牙只得下山,收拾琴剑衣囊起身,拜 别师尊跪而泣曰:「弟子领师法旨下山,将来归著如何?」天尊曰: 「於今下山,我有八句偈子,後日自有应验:

『一十年来窘迫乡,耐心守分且安然;磻溪石上垂竿钓,自有高明访子贤。 辅佐圣君为相父,九叁拜将握兵权,诸侯会合逢戊申,九八封神又四年。』」

天尊道罢:「虽然你去,还有上山之日。」子牙拜辞天尊,又辞 众位道友。随带行囊出玉虚宫。

评论

每一个宗教的修行一般分成两个阶段﹕消极与积极。首先﹐修道者要找一个静谧偏僻的地方来避躲尘世﹐去反省关於宇宙里有形和无形的原理﹐思索人生去寻找出天与地之间的道理。他们经常克制自己﹐修身养性及实行很多複杂和困难的修行﹐ 时他们好像是自毁身体﹐或使用某个方法去寻求省悟﹐而令世人觉得他们很疯狂。这是一个离开世俗的阶段﹐ 也是修行者在学道及修道过程中 所要经历之消极的心情﹐在这种消极阶段中﹐他们否认现实生活。禅师陈述这阶段为﹕河不再成河﹐山不再成山。

在修行 者极端的否认和脱离现实下﹐他们希望得到涅槃 (天堂﹐解脱), 然而修行者逐渐地理解到﹐修道不在於否认这个世界及人生﹐不在於自我毁灭来寻找精神的价值﹐不在於有善以否认恶﹐不在於将荷花脱离泥潭。从双重性的理论中﹐他们了解到生命在人死後仍然会持续﹐在灵魂出跷的过程中﹐他们已经领悟了安乐﹐在深念冥想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在天堂和极乐涅槃停步过﹐他们也亲眼看到道的奥妙﹐他们确定地和直觉地感受到了精神生活。人们认为他们是得道和达道者﹐因而得到不同的名称﹐如﹕圣人﹐阿罗汉﹐佛等等。
5.
崑崙山子牙下山

崑崙山玉虚宫拿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 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让。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 故此叁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叁等,共编成叁百六十五位成神 ;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叁山五嶽,步雨兴 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 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 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一日元始天尊坐八宝云光座上,命白鹤童 子:「请你师叔姜尚来。」白鹤童子往桃园中来请子牙,口称:「师 叔!老爷有请。」子牙忙至宝殿座前行礼曰:「弟子姜尚拜见。」天 尊曰:「你上崑崙几载了?」子牙曰:「弟子叁十二岁上山,如今虚 度七十二岁了。」天尊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 福:成汤数尽,周室当兴。你与我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 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 拾下山。」子牙哀告曰:「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今亦修行有 年;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 ,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师曾收录。」天尊曰:「你命缘如此,必 听乎天,岂得违拗?」子牙恋恋难捨,有两极仙翁上前言曰:「子牙 !机会难逢,时不可失;况天数已定,自难逃躲。你虽是下山,待你 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子牙只得下山,收拾琴剑衣囊起身,拜 别师尊跪而泣曰:「弟子领师法旨下山,将来归著如何?」天尊曰: 「於今下山,我有八句偈子,後日自有应验:

『一十年来窘迫乡,耐心守分且安然;磻溪石上垂竿钓,自有高明访子贤。 辅佐圣君为相父,九叁拜将握兵权,诸侯会合逢戊申,九八封神又四年。』」

天尊道罢:「虽然你去,还有上山之日。」子牙拜辞天尊,又辞 众位道友。随带行囊出玉虚宫。

评论

每一个宗教的修行一般分成两个阶段﹕消极与积极。首先﹐修道者要找一个静谧偏僻的地方来避躲尘世﹐去反省关於宇宙里有形和无形的原理﹐思索人生去寻找出天与地之间的道理。他们经常克制自己﹐修身养性及实行很多複杂和困难的修行﹐ 时他们好像是自毁身体﹐或使用某个方法去寻求省悟﹐而令世人觉得他们很疯狂。这是一个离开世俗的阶段﹐ 也是修行者在学道及修道过程中 所要经历之消极的心情﹐在这种消极阶段中﹐他们否认现实生活。禅师陈述这阶段为﹕河不再成河﹐山不再成山。

在修行 者极端的否认和脱离现实下﹐他们希望得到涅槃 (天堂﹐解脱), 然而修行者逐渐地理解到﹐修道不在於否认这个世界及人生﹐不在於自我毁灭来寻找精神的价值﹐不在於有善以否认恶﹐不在於将荷花脱离泥潭。从双重性的理论中﹐他们了解到生命在人死後仍然会持续﹐在灵魂出跷的过程中﹐他们已经领悟了安乐﹐在深念冥想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在天堂和极乐涅槃停步过﹐他们也亲眼看到道的奥妙﹐他们确定地和直觉地感受到了精神生活。人们认为他们是得道和达道者﹐因而得到不同的名称﹐如﹕圣人﹐阿罗汉﹐佛等等。

这些亲身经验或体验﹐得道和达道者在生活中过得安心,们已不再害怕死亡会导致他们的生命旅程被结束﹐他们不用再担心沉溺于过份忧虑﹐愚蠢﹐循环或混乱的短暂人生当中﹐他们平静地踏进人生的旅途﹐接受著人生中不可预测的变化。他们传达著自己对道的领悟﹐也乐於帮助人。他们不像那些无知的人们生活在忧虑﹐恐惧﹐愚蠢的人生﹐他们也悲哀欢乐。从亲身对宗教所指的涅槃世界有所领悟後﹐他们吃喝﹐休息﹐工作﹐生活豁达和解脱﹐因为他们已经超越生死的境界。他们躲避尘世一段时间之後再返回世间来造福世间。这是人们常说下山的真正意义和禅师所说的还是山﹐河还是河

修成正果者不但不会离开世俗﹐反而会继续造福人群﹐他们没有私慾和野心﹐只是跟随天意﹐这被称为积极的阶段或大乘佛教的实行 烦恼是菩堤的起因”, “生死是涅槃”,”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些都是完整的事实陈述。

这些亲身经验或体验﹐得道和达道者在生活中过得安心,们已不再害怕死亡会导致他们的生命旅程被结束﹐他们不用再担心沉溺于过份忧虑﹐愚蠢﹐循环或混乱的短暂人生当中﹐他们平静地踏进人生的旅途﹐接受著人生中不可预测的变化。他们传达著自己对道的领悟﹐也乐於帮助人。他们不像那些无知的人们生活在忧虑﹐恐惧﹐愚蠢的人生中﹐他们也悲哀欢乐。从亲身对宗教所指的涅槃世界有所领悟後﹐他们吃喝﹐休息﹐工作﹐生活豁达和解脱﹐因为他们已经超越生死的境界。他们躲避尘世一段时间之後再返回世间来造福世间。这是人们常说下山的真正意义和禅师所说的还是山﹐河还是河

修成正果者不但不会离开世俗﹐反而继续造福人群﹐他们没有私慾和野心﹐只是跟随天意﹐这被称为积极的阶段或大乘佛教的实行 烦恼是菩堤的起因”, “生死是涅槃”,”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些都是完整的事实陈述

Kinh sách được đăng trên trang này là do vutruhuyenbi.com giữ bản quyền hoặc được sự ủy nhiệm hợp pháp của người giữ bản quyền.
Mọi bản sao, trích dẫn hay dịch thuật kính xin quí vị giữ nguyên bản, đề rõ nơi xuất xứ khi phổ biến vô vụ lợi

Bản quyền Copyright © 2008 www.vutruhuyenbi.com. Mọi vấn đề khác, xin liên hệ: matgiao@yahoo.com

DMCA.com Protection Status